关于激励两个明显的例子
- 8月底我们招聘了一名资源经理,原本OFFER沟通好之后,因为公司对于他是硕士学历,有1000元/月的额外学历补贴,所以他很满意的接受了我们提供的OFFER。然而他现在印度,最快9月底才有飞机回中国,会后还有14天的隔离期。毕竟时间有些久远,这时我们的同事告诉他,因为你是211985高校毕业的,所以额外的学历补贴为1500元/月。顿时这位资源经理的候选人,立即说其他机会我再不看了,我回国之后,隔离完就立即来公司报道。
- 这个之前提到过新员工,试用期转正当天公司请新员工吃大餐,送了良品铺子的大礼包,还送了海马体职业照的两张形象照。对于一名新员工来说,肯定也超预期的。从后续的工作表现来说,也只挺值得的。
这种激励因素发挥的作用基本上每月都有发生,以下是刘润商学院中,对于”保健因素”、“激励因素”的说明,简洁明了。千万别在错吧奖励当福利…
每年中秋都发月饼,发起来很麻烦,员工又不爱吃。有些公司后来选择发月饼券。但还是麻烦。既然都不吃,你想,那咱以后,就不发了吧?没想到,你一说不发,公司每一个人都反对,情绪很大。你很困惑:你们都说没用、不吃、浪费,我一说不发,你们的反应,怎么就这么大呢?
是“损失规避”的心理在作祟吗?有一部分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,员工把“中秋节月饼”这项福利,当成是自己“应得的”。什么是“应得的”?就是你给我,我不会感激;你不给我,我骂死你。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一个人认为自己“应得的”那些东西,叫做“保健因素”。而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,他喜出望外,说“太好了”,那这东西,就叫做“激励因素”。
赫兹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“双因素理论”:人不会因为得到“保健因素”而满意,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;相反,没有“激励因素”没关系,但如果有了,会备受激励。
保健因素需要被满足,但真正激励员工的,是激励因素。
激励因素怎么做?
激励关键是让员工有种“太好了”的感觉,很多管理方法,都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? 作为管理者,我们必须要对人的心理,或者说“人性”这个东西,多琢磨,多研究。 “意外幸福感”,就是用“偶然和不可预测的激励”,让员工觉得“太好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