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被业绩增长带跑偏了,工资人效比一样要关注
每一个企业,都有它自身的各种问题,我们公司一样有,而且还特别的多,在2020年Q2季度总结会议上,从人力资源的角度,我提出了一组事业部的运营数据,想提示各位管理者发现问题。
2020年Q2季度相比2020年Q1季度,环比 Q2部门员工相比Q1季度,减少了 4% Q2部门业绩相比Q1季度,增涨了 25% Q2工资总额相比Q1季度,增长了 23% Q2人均工资相比Q1季度,增长了 28% Q2人创绩效相比Q1季度,增长了 30% Q2季度工资人效比相比Q1季度,增长了1.8%
Q2季度雇员减少了,但人创绩效的提升(30%),带动业绩增长(25%),并实现人均工资增长(28%),但投产比增长(1.81%)
2020年Q2季度除部门平均在职人数下降外,其余指标都有增长,但投产比增长相比其他指标要低得多,这是怎么回事?思考了很久,发现还是基层管理人员的问题比较多。
比如这个事业部,2020年1-6月入职23人,离职26人,转正6人,该部门在试用期内的投入成本较大,离职人员试用期在岗平均45天,导致投产比较低只是引线,希望这些管理者能意识到核心问题把~
(试用期人均成本 8000元/人/月,45天算一个半月,17人未转正10万多的成本对比半年度上百万的薪酬影响不大)
举个例子
花1000元请10个工人,一天搬运10000块砖头 ,赚2000元钱
那么 业绩就是2000元 工资总额是1000元 人均工资是100元 人创绩效200元 工资人效比1:2
也就是每多花100元请工人,公司能赚到200元 公司想要实现业绩增长,其实就三个方法
- 更多的市场需求,有更多的客户
- 创新通过创新,实现多搬砖
- 领导力驱动工人多搬砖
能管理好别人,不代表能管理好自己
读完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对自己目前来说,还有较长的路要走,部分地方,还做不到严格要求自己,比如自己的体重。不光是要管理好团队员工,更多的是需要管理好自己。因为一个人能管理好别人,不代表能管理好自己。
如果对自己都没有用到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,并以身作则。那就不能指望团队能达到最高标准。要想提升团队的业绩,先提升和管理自己的业绩和能力。
解决问题的关键,不是想办法把做不了的事情做好,而是搞清楚自己可以把什么事情做得最好。
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,然后把它运用到自己工作和生活中,并不是专注于改善自己的弱点。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,消除弱点,把这件事越做越好就行。书中说得一点都不错**“人不能依靠弱点做出成绩,从无能提升到平庸所要付出的精力,远远超过从一流提升到卓越所要付出的努力”**。
1、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,下午15点-19点,通常是自己最高效的工作时间,这4个小时的工作效率大于2个上午。 2、自己的时间管理一直是做得较差的,近期在调整的是,在专心做某一项事情的时候,暂不开钉钉、微信、QQ。 3、对于部门内部会议,正常情况下都能提前做好准备,绝不会到了开会时才开始思考; 4、对于价值的创造,还未能发现独特的地方;
让管理者做到卓有成效是一项挑战
卓有成效的定义,是让工作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,强调贡献,不能流于表面的忙碌。所以管理者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时间,才有可能做到卓有成效。
一、首先要学会时间管理
1、有效减少时间,去做意义不大的事务; 2、想办法将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,形成整块的工作时间; 3、要事优先原则,一次只做一件事;
二、要学会用人所长
1、找到某些方面才能突出的员工,并充分发挥他的这一项才能,帮助他取得成功,而不是专门看他的短处; 2、向上管理,发挥上司的长处; 3、充分了解自己,发挥自身所长;
三、有效决策
1、做少数重要的决策,决策时要行动果断,切忌只做一半或盲目折中; 2、对经常性时间,确定原则性的解决方案; 3、有效决策还需在多个相互冲突的备选方案中作出判断,充分考虑反面意见;
激励因数要这样用-关于有效激励两个明显的例子
关于激励两个明显的例子
- 8月底我们招聘了一名资源经理,原本OFFER沟通好之后,因为公司对于他是硕士学历,有1000元/月的额外学历补贴,所以他很满意的接受了我们提供的OFFER。然而他现在印度,最快9月底才有飞机回中国,会后还有14天的隔离期。毕竟时间有些久远,这时我们的同事告诉他,因为你是211985高校毕业的,所以额外的学历补贴为1500元/月。顿时这位资源经理的候选人,立即说其他机会我再不看了,我回国之后,隔离完就立即来公司报道。
- 这个之前提到过新员工,试用期转正当天公司请新员工吃大餐,送了良品铺子的大礼包,还送了海马体职业照的两张形象照。对于一名新员工来说,肯定也超预期的。从后续的工作表现来说,也只挺值得的。
这种激励因素发挥的作用基本上每月都有发生,以下是刘润商学院中,对于”保健因素”、“激励因素”的说明,简洁明了。千万别在错吧奖励当福利…
每年中秋都发月饼,发起来很麻烦,员工又不爱吃。有些公司后来选择发月饼券。但还是麻烦。既然都不吃,你想,那咱以后,就不发了吧?没想到,你一说不发,公司每一个人都反对,情绪很大。你很困惑:你们都说没用、不吃、浪费,我一说不发,你们的反应,怎么就这么大呢?
是“损失规避”的心理在作祟吗?有一部分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,员工把“中秋节月饼”这项福利,当成是自己“应得的”。什么是“应得的”?就是你给我,我不会感激;你不给我,我骂死你。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一个人认为自己“应得的”那些东西,叫做“保健因素”。而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,他喜出望外,说“太好了”,那这东西,就叫做“激励因素”。
赫兹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“双因素理论”:人不会因为得到“保健因素”而满意,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;相反,没有“激励因素”没关系,但如果有了,会备受激励。
保健因素需要被满足,但真正激励员工的,是激励因素。
激励因素怎么做?
激励关键是让员工有种“太好了”的感觉,很多管理方法,都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? 作为管理者,我们必须要对人的心理,或者说“人性”这个东西,多琢磨,多研究。 “意外幸福感”,就是用“偶然和不可预测的激励”,让员工觉得“太好了”。